取消搜索
搜索历史
    热搜词

      报道“国庆参加完23场婚礼,我破产了”

      频道:热搜      日期:2023-10-04 19:57     浏览数:2672次

      国庆假期结束得猝不及防,挥一挥衣袖,只留下宛若失忆的打工人:

      忘了早晨需要几点起床,忘了放假之前干的是什么工作,忘了一周前刚改过的电脑开机密码……

      更想不起过去的七天里,自己到底做了什么。

      但永远不会忘记的,是放假前,来自老同学的那句问候:

      “在?”

      “我准备国庆节结婚。”

      什么证据,最能证明我们曾拥有一个国庆假期?

      被份子钱掏空的钱包。

      国庆请假理由之原来所有人都有个姐姐/微博截图

      或许没有哪个长假,比国庆更适宜结婚。

      清明、端午、中秋,不是节日含义不太合适,就是时间短、不够忙活。

      春节长假,还得走亲访友、四处拜访,天气又冷,不少地区还有“正不娶,腊不定”的习俗。

      只有国庆,这个举国同庆、秋高气爽的七天乐,能肩负起筹备婚礼、安排宾客、大操大办的重任。

      这些年,国庆逐渐成为一年一度赶场式婚礼的“高发期”。随之而来的份子钱,也就让打工人愈发肉疼心疼。

      前几天,#九月份的工资别乱花#冲上了热搜,5.5亿阅读量的背后,是社畜们心酸的祝福。

      网友向记者展示近两年的随礼记录 / 法制日报《法人》全媒体记者 李辽

      随礼,世界性难题

      2018年,中青报曾对2006名受访者展开调研:

      45.4%的被采访者,曾经两个月里,随了3~5次份子钱。84.8%的受访者认为,随礼让自己倍感压力。

      采访中,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甚至一个月内收到了8个请柬。

      最后他去了5场,花了3000多:

      “最好的哥们儿结婚时,我和同学都给了1314元。之后,我节衣缩食了好长时间”。

      去年国庆,一张记录在烟盒纸上的随礼记录单,冲上了热搜。

      长假前后加起来共十多天的时间,有23台酒席等着这位先生去喝。

      光10月4号就有8台酒席,外甥女结婚和侄子结婚还安排在同一天,哪边不到场都不合适。

      网易新闻截图

      家里6个人全上阵,根本吃不过来23场席,照顾得了这家,就要推掉另一家。

      无奈之下,只能来个“礼到人不到”:酒席吃不上,份子钱可是结结实实给了出去。

      不过,“23台酒,4800元”的数目,跟许多年轻人相比,已经算得上物美价廉。

      和上一辈参加酒席给个两三百不同,刚参加工作几年的90后们,在密集的随礼行程安排下,花掉整月的工资真的毫不夸张。

      随礼一般多少钱?/微博截图

      要是遇到关系要好的发小和朋友结婚,份子钱的数额就只好直线上升。

      城市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在上海你刚毕业出手也最起码一千块了

      一旦扎堆结婚,钱包马上面临极大考验。

      七个朋友系列/微博截图

      到底给不给份子钱、要给多少钱……

      打开任意社交平台,你都能看到一群迷茫的网友,在面对随礼话题时的困惑。

      “大家都在搜”,很真实/知乎截图

      有人调侃,拟定请客名单,也许是有些新郎新娘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因为十年不联系的人,他们也不忘想方设法通知到你:我要结婚了。

      有网友在豆瓣发求助帖,说自己高中同学突然联系自己,要结婚了邀请自己去参加婚礼。

      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

      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是:

      她们已经六七年没有联系过了,自己还在外地读书,刚分期买了电脑在兼职还贷款,随份子钱也掏不出来。

      本想混过去也就算了,但下一秒,对方已经把她拉到了同学群里。

      随不随是个问题,随多少也是个问题。

      有人当初给朋友随出去三五百块的份子钱,五年后收到回礼却少了一二百。

      她就很郁闷:明明对方工作稳定,有车有房,不至于指着这几百块过活。

      多年的友情毁于一旦,日后每每想起,都是这一二百块的差距。

      有人想要给好友多随些份子钱,表达心意,却遭到了同寝室舍友的反对。

      “你是多掏了,那我们怎么办?”

      本是一场喜事,却因为这随礼的份子钱,平白生出许多不愉快。

      随礼为何成了世界性难题

      为什么提到随礼就让人头疼?

      或许是因为,你随出去的不止是一份单纯的祝贺,还同样期待着一份未来回报。

      明朱元璋曾发布乡里之间互助互济的文告《教民榜文》:

      “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贫窘,一时难办,一里人户,每户或出钞一贯,每里百户,便是百贯,每户五贯,便是五百贯。如此资助,岂不成就……”

      简单点说,就是大家如果都是一个乡里的邻居,遇到别家婚葬嫁娶遇到难处,都要有钱出钱,没钱出力。

      乡里头一家给一贯钱,加起来就是一百贯。轮流出下来,不管谁家,都能得到这笔资助。

      划重点:“轮流”。

      每个人都在人情关系网里,既是这张网上的发射终端,也是接收终端。

      也就是说不论往外掏出去多少,钱总归是要回来的,就像是一份定投的互助保险,或者一份早晚能全额取出的储蓄。

      真正的聪明人,从“你都不联系我”时,就应该嗅出危险/小妹存图

      承载着人情世故、有来有往、同辈压力的份子钱,不是一份单纯的礼物:

      有人翻出自己结婚时对方随礼的记录,原封不动“还”回去。

      在新人的关系网里,地位差不多的人,会拉无数个小群,核心话题只有一个:你给多少?

      大家都掏600的时候,你不能只给200,你的面子过不去;更不能明面上掏1000,别人的面子过不去。

      甚至连给现金红包,还是走微信转账,都得提前说清楚,免得当场下不来台。

      清人嫁娶图/微博截图

      以前的人大多囿于乡间镇里,朋友不过三五,往来尽是近邻,随份子的压力也不是很大。

      现在的人上学上班跨个省都很正常,社交范围扩大,关系网遍布五湖四海:老家的情分要维护,同学的情谊不能淡,同事的面子要过得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亚非研究所教授尚会鹏曾在自己的书籍中调研了豫东农村的婚俗。

      他发现,中国式随礼也是社会人情网的主要表现形式。

      应不应该送礼,送多少礼,要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做决定。

      在亲人关系里,一般血缘越近,送礼数额越大。

      外人的随礼,就随之成了关系的证明:给得越多,说明我们关系越铁,我越看重你、拿你当朋友。

      于是,人情礼变成人情债。为了体现身份、表明情谊,有些钱即便钱包干瘪,心头滴血也得随。

      正如老舍在小说《正红旗下》中描述的:

      “这些婚丧大典既是那么重要,亲友家办事而我们缺礼,便是大逆不道。”

      给不给、给多少、什么时候给……永远是一门需要四处打听的学问

      不断升级的人情消费,就这么绑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你在头疼钱包时

      新娘新郎更头疼

      有人说,份子钱让人揪心,那不办婚礼不就好了?

      这样说的人,忽略了婚礼的复杂含义。

      黄磊在《奇葩说》中说:我不会把我的女儿,嫁给不愿意为她操办婚礼的男人。

      在不少人的观念中,婚礼毕竟是一辈子才一次的“终身大事”,自然要好好对待,倾举家之力办好。

      婚礼的原始意义,有时不得不让位于面子、排场和人情世故。

      就连结婚用的烟酒糖茶,都要全部“到位”才可以,ps:吸烟有害健康/朋友存图

      男方办多大的酒席,给多少彩礼,不仅代表新郎的诚意,更代表新娘嫁的是不是体面。

      回门宴是不是和婚宴旗鼓相当,彰显的是新娘一方的姿态,在门当户对、礼尚往来这方面,不能差距太大。

      贴满墙的婚纱照,是新郎新娘提前半年才预约到拍摄,在酷暑下穿着十层纱的婚纱,或在寒冬露肩一层绸的成果。

      37度,十多层纱和为了质感挑选的毛呢西服三件套,没有中暑都是奇迹/来自小妹朋友的碎碎念

      不管你选的是韩式影楼风、彩纱田园风还是白纱森林风,价格都最起码是一个月工资打底,还要无数次循环“换衣服、摆Poss、暴走”的流程:

      “来,看镜头,新娘笑一下。”

      “新娘下巴抬高往回收,头给我一点,手指不要僵硬,把食指翘起来。”

      提着裙子、踩着高跟鞋,每天步数两万多,成功忘记怎么微笑的新人心理接近崩溃。

      酒店最少要提前三个月缴纳定金,才能订到C位厅,不至于亲朋好友进了酒店大门,还要穿过大堂、走过回廊、再上个二楼才看到迎宾的新郎新娘。

      试菜更是要至少提前一个月,才能安排出一桌令人满意的菜品。

      门口的摆放的充气拱门,头天晚上就要有人守住位置,不然第二天,可能连新郎新娘的名字都看不到。

      全是统一型号的拱门也还好,万一你定的拱门比别家的小,那就有点尴尬了/朋友存图

      至于吃饭时,凳子左拼又凑才挤下的那些宾客,也需要新郎新娘各自联系,在住宿和行程上才不会安排错。

      先是礼服,然后是敬酒服,踩着高跟鞋一桌一桌走下来,祝所有人吃好喝好。

      当婚礼告一段落,所有人都回去休息时,送完宾客的新郎新娘才有时间吃下他们今天的第一口饭。

      还要一边对着礼单,计划着谁给我随了份子,之后我应该还多少的事情。

      在一片红艳艳的新房里计算各项支出,婚礼策划、迎亲车队、额外送来祝福的宾客、酒店宴会厅、跟妆拍摄变成了一道道经济学计算题......

      喧嚣欢乐之余,也有疲惫。

      甚至顾忌到参加婚礼就得随份子钱,一些受过帮助的人都不太敢请,人家帮你那么多,你还要收钱?/朋友截图

      《奇葩说》反方辩手臧鸿飞的“婚礼自嗨庙会说”,一度戳中很多年轻人。

      “仪式感”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婚礼如今并不只是简单的仪式感。

      面子、地位、财力、关系……一场婚礼,彰显和验证了太多东西。

      小妹曾经问过我那个亲力亲为操办婚礼的朋友,累不累。

      她说,累,但只有经历过才发现:

      一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次,会和爱人因为同时忘词,站在聚光灯下抠对方的手。

      办完婚礼,还可以一起上二手交易市场,卖卖气球、碗盘、贴纸和喜糖,顺便了解一下对方的信用分。

      钱钟书在《围城》里曾写:“结婚以后的蜜月旅行,完全是次序颠倒的,应该先旅行一个月:

      一个月的舟车劳顿、风尘仆仆以后,双方还没有彼此看破、彼此厌恶,没有翻脸吵嘴,还能够维持原来的婚约,这种夫妻呀,靠谱得多。”

      操办婚礼,或许也是如此。

      仪式、酒店、份子钱、接亲、敬酒、伴手礼……熬过繁琐的流程、观点上的矛盾、朋辈和长辈的压力。

      也许是一对新人,在柴米油盐中,彼此磨合、经营生活的第一步。

      来源: 槽值

      关注专问经验www.cwqu.com了解生活百科知识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文章投稿
        yxad@qq.com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