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搜索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华商网味精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假的

      频道:热搜      日期:2023-09-19 13:29     浏览数:9309次

      味精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调味品,做饭时放上一小撮就能给菜色提鲜不少。但是平时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不少关于味精的传言,最熟悉的莫过于“味精要少放,吃多了会变傻”,还有诸如“味精加热到120℃以上会致癌”“鸡精比味精好,味精是人工合成的”等等说法。

      味精真有那么可怕吗?

        “味精一点也不可怕,很安全!”福建省疾控中心理化检验研究室的华永有介绍,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1908年,日本科学家池田菊苗博士利用海带单独分离出味美成分,并证明了这种味美成分就是谷氨酸钠盐,从此开始生产化学调味料并投放市场。

        但是,因为时常有人对“味精有害健康”这类话题进行炒作,使得“味精有害论”深入人心。比如,近年来网络上有一种传言,“谷氨酸钠(味精)加热到120℃以上时,会产生焦谷氨酸,会致癌”。对此专家表示,谷氨酸钠加热到120℃以上时,的确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是安全的,只是不再具有鲜味。

      鸡精真的比味精好吗?

        “鸡精只是味精的一种再加工产品。”专家介绍,鸡精是以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食用盐、鸡肉/鸡骨的粉末或其浓缩抽提物等为基本原料,具有鸡的鲜味和香味的复合调味料,其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在鸡精中比重不超过35%)和食盐(比重不超过40%)。鸡精中鸡肉的比重并不高,虽然加入了助鲜剂核苷酸可以让味精增鲜二三十倍,但是生产时又加入了大量的食盐、淀粉等,因此鲜味相对味精而言并没有提升多少。而消费者认为鸡精比味精鲜多少倍、营养价值更高的说法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反而需要注意的是,在生产工艺上,味精产品的安全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加以规范,而生产鸡精对厂房设施要求不高。我国虽有上规模的生产鸡精的厂家,但家庭作坊式的小厂较多,直到现在尚无规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因此产品质量存在参差不齐、良莠并存的情况。

      如何正确食用味精呢?

        味精既不是化学物质,也不会致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菜时可以无节制地随便添加味精。

        1,用量要控制

        根据调查统计,我国大多数居民都存在着食盐摄入量超标的情况。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大量食用味精、鸡精等调味料,不仅不利于控制血压,而且还会掩盖食物本身的鲜味。

        根据欧盟食品安全局的建议,60kg左右的成年男性,每天摄入味精的量不宜超过1.8克;50kg左右的成年女性,每天摄入味精的量不能超过1.5克。

        2,出锅前再加

        谷氨酸钠在高温加热时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虽不会致癌,但是鲜味会大打折扣,这样就失去了添加味精的意义。所以建议大家炒菜出锅前再放味精。

        3,这些菜里最好别放

        味精放好了能使菜品增鲜不少,放错了反而会影响口感。而且,并不是所有菜都适合放味精,比如下面这些:

      肉菜

        肉类中本身就含有谷氨酸,和盐相遇后会产生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所以就没必要再放味精了。

      高汤烹制的菜

        高汤本身就很鲜美了,再放味精反而会掩盖本味。

      醋溜、糖醋菜

        味精在酸性环境下不容易溶解,会影响口感,因此醋溜、糖醋等酸性的菜中不适合放入味精。

      凉拌菜

        放味精最适合的温度是70-80℃,凉拌菜中放味精,味精很难融化,颗粒粘在菜上致使口感较差。如果一定要放,建议先用一点点温水把味精融化再倒入菜里。

      小贴士

        其他带鲜味的食物,比如鸡蛋、蘑菇、茭白等,也不需要放味精。

        4,这几类人要少吃

      婴幼儿

      1岁以下儿童不建议吃盐,而味精中也含有盐,所以给宝宝做辅食不建议添加味精。

        稍微大点的幼儿,长期过量食用味精可能会引起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不利于生长发育,因此也不建议食用。

      痛风患者

        鸡精中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风者应适量减少摄入。

      老年人

        老年人味觉减退,食用味精可一定程度上刺激食欲。但大量食用易引起对味精的依赖,并导致盐的摄入量增加,不利于控制血压。

        (中国小康网综合福州晚报、北京卫视养生堂、人民网)

      关注专问经验www.cwqu.com了解生活百科知识
      • 合作伙伴

      •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
        文章投稿
        yxad@qq.com
        邮件订阅
        第一时间获取最新行业数据、研究成果、产业报告、活动峰会等信息。